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08的博文

两种生活,你选哪种?——《Hilary and Jackie》有感

   刚看完Hilary and Jackie,故事的主线是姐妹俩的爱,围绕着爱的争夺。当Hilary成为天才长笛少女时,Jackie也想要鲜花与掌声,“有个天才姐姐,你一定为她感到骄傲吧?”。发奋的练琴,日以继夜、无时无刻的练习,终于使她成功了。“有个天才妹妹,你一定为她感到骄傲吧?”同样的问题在他们身上展开,只不过Hilary选择隐退,Jackie则选择荣耀。的确,荣誉的光环是多么的华美,又有谁能在鲜花与掌声中不迷失自我呐?自信心膨胀的结果是最终与姐姐分开,一个去德国演出,另一个进了音乐学院。同样的天赋,却因媒体效应,成就了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繁华散尽,Jackie的手开始颤抖,不吃药就无法拿动大提琴,她问丈夫“如果我再也不能拉琴了,你还会爱我嘛?”他沉默,半晌:“就像舞者和舞鞋,怎么能分开呢?”我想这时候的jackie伤心到极点才会拿起琴就走了,这么突然,这么决绝,我想她这时就已经看透了繁华落进伤满地的景象。   如果有这么一天,没有如果, 是真的,她再也拿不起琴来了。“除了大提琴,你什么都不会。没有大提琴,你一无所有”是的,她一无所有,把所有的一切都丢了,她的人生,早在13岁,就献给了大提琴。没有家人、没有姐妹、没有朋友、甚至连爱也都是商业性质的合作伙伴。即使那个相遇是如此美丽:音乐界的金童玉女以琴会友~共谱爱的乐章。   Hilary的一生在选择隐退后,一直平淡幸福,波澜不惊的进行着。就在一天,妹妹的归来却打破了这种幸福,是的,她一无所有了,她是你妹妹,是妹妹就什么都可以让着吗?到底要让到什么程度?难道真的连丈夫也是可以随便让的吗?Jackie终究明白,有些东西是强求不来的,有些人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反正想证明的已经证明了。天才是归宿永远是寂寞。   Jackie患病始末和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何其相似,只不过一个是世人瞩目的琴师,一个是闻名遐迩的交际花。自古红颜多薄命,短暂绚烂的一生,如烟花绽放,随风飘逝。别怕,I just want to tell you.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l right。 好久不写字了,思绪有些混乱,想表达的意思貌似没有表达完整,看来要勤动笔了

琐记080326

连续第三天走到天通苑北坐地铁了,在花费时间多5分钟的情况下,唯一的好处就是有座,不错不错~让我每天的晨读从床上改在了地铁上。 第一天上班路上读的是意大利语课笔记,然后晚上就撑不住了,仅仅是挂着耳机听语音~手上却翻着《寻访行家》,这个要严重推荐一下~里面枚举了约三十个真正的行家(翻开目录,其中最让我惊讶的是竟然有性工作者的行家),细读了一篇基因学家的专访,得到一个让我震惊的结论,应该说是推翻了我的惯性思维方式。这世上竟然没有基因。这位年轻女博士旁征博引了许多证据,来说明“基因”这个词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单位而已,但要想证明基因的真实存在,其难度不亚于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而现在所称作“基因”的这种东西根本就没有事实依据,甚至连双螺旋结构也都存在争议。整本书待细细拜读完再写感想; 第二天上班路上继续挂耳机,翻着书,睡着了……下班路上《牛奶可乐经济学》,小故事浅显生动易懂,但说的不一定对,主要是启发人用经济学理论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其中引用了几个简单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如边际效应曲线、成本效益原则等。这本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给学生留得家庭作业论文集,我非常欣赏他的教学方式,每篇论文要控制在五百字左右,要求短小精悍,并以叙述的方式把生活的琐事用经济学解释出来。在弗兰克教授看来:“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顺便一提的是,书名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 直译过来应该是博物经济学,也许是受 此书评 配图的启发,而译成了吸人眼球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据说书评栏目最有名的是纽约书评和泰晤士报的,纽约客也不错,搞不懂滴是为什么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这篇广受引用呢? 第三天上班路上语音继续~手里开始翻南周的《后台第二辑》,看到一句话,遂沉思良久“如果每个人都注定不是清白的,他是否能稍得结果呢?是否能在绝壁面前重新找到如 西西弗 一般坚定的信念?”加缪笔下的西西弗做着永远也完不成的任务,当他的意识到生活竟是如此荒谬后,痛苦是无穷无尽的,可是他却接受了生活的荒谬,

我对封面精美的书向来没有抗拒力

应该说我对一切美好的东西向来没有抗拒力。 从《普罗旺斯的一年》《一个人住第5年》《荷兰牧歌》《浮生悠悠》都在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在忙碌中寻找简单的快乐,让生活过的更有质量,品味生活带给你的每一份惊喜,似乎会生活的人都在忙着出书,去告诉别人如何享受生活,让你爱上做家务,熨衣服,煮咖啡,告诉你如何做一个好女人,尽管这世上合格的女人不多了,可合格女人的标准确没有变。那反过来想想 ,这世上合格的男人似乎已绝迹。

听蓝色多瑙河起床

很久以前就有个愿望,早晨起来能听着蓝色多瑙河起床,该是多么美好的一天 现在终于实现了,感觉果然Wonderful~! 美中不足的是我CD没有定时奏乐功能~ 睡眼朦胧ing^^手动按下play~ 顺便一提的是,收的这张CD,版本貌似一般,西单图书大厦买的,介绍说DECCA是世界三大唱片公司之一,只不过是其中最次的那个而已…… 因本人求乐心切,只好先拿下,看来要收个好版本,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个人认为不值128米,虽然是德国原装进口,但录音距离太远,或者当时就专门录的这么小声?反正我要把音量开到很大,才能听到;并且底噪较明显,也许是因为录音声太小?反正不尽我意 介绍里的德文看不懂,只好找来英文读,为了小施特劳斯和精致生活,看来下一步要开始学习德语了?恩,这个问题再议~ 最近在看一本书《缺自行车的鱼》说的就是德国女人是怎样把日子过的津津有味,浪漫优雅的,争取这两天看完把书评写出来^^ Strauss Waltzes Vienna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the hub of musical activity in Europe. A city of gaiety and elegance, of architectural magnificence, of glittering ballrooms and open-air restaurants, of colourful inns and beergardens and, above all, the waltz. For many years the waltz dominated the city, reaching its peak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true origins of the waltz are uncertain. Ir is probable that various sources contributed to its introduction, but its roots would seem to be based in the old peasant dances and in particular the Landler, which the waltz, in its early form, closely

发烧

终于撑不住了,终于发烧了,飘飘然的感觉其实挺不错的,要是没有头疼就完美了。不知道发烧能烧坏神经不?要是烧成傻子就什么也不用思考、什么也不用感觉、成天傻笑傻笑滴说,多好。抑或直接烧到能见爱因斯坦的境界,和他探讨下灵魂的国界究竟为几次元世界,岂不妙哉? 第一次发烧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幸好我还清醒,强迫自己吃了半个三明治、2片止疼片、还喝了一大杯水。也许这样等到药效发挥的时候,才不至因能量驱动力不够,而烧到极致。印象中从小到大没有发烧过几次,在学校的时候有同学,在家的时候有妈妈,电话里还会有人安慰。突然开始想妈妈,怎么还不从南宁回来啊,每次发烧的时候都会轻柔的问我想吃什么好吃的呀,还会给我讲故事,哄我睡觉。今天的烧发的似乎不是时候,不知道半夜会不会真的直接去见爱因斯坦,恩,就这样吧,爱谁谁吧 Ann (脱机)发表: 谢谢亲们~偶会好好爱自己滴说~嘻嘻,放心,放心哈 4 月 5 日 cici (忙碌)发表: take care~ 3 月 25 日 icy~~~ (脱机)发表: 好好照顾自己啊亲爱滴~ 记得你好象很爱发烧的哦,而且一烧头就特别的烫呢! 多注意身体哦! 3 月 23 日 Fyiga_hydro (脱机)发表: 厄...小朋友,你要好好照顾好自己的呀。.. 3 月 23 日

琐记080319

人不能犯懒~一犯懒就什么也不想做了,越不做就越生疏,越生疏就越没有感觉,然后就完全忘却,不知从何下手了。 中午去吃了传说中50一碗的牛肉面,真香啊~ 好久没这么大快朵颐啦,听黑子滴没错~ 木3个家伙迟到半小时,恩,下回请客哈,就这么定啦~! 嘻嘻今天在网上碰到和偶一样忘记隐身的虫虫,这家伙又折腾到珠海去了~ 恩,买个壳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种~ 然后咱自己收拾,自己涂鸦,满屋子都是原创作品,多逍遥呀~ 瓦卡卡,等到交房以后偶也要过去掺一笔~ 不! 整面墙都归我!! 恩,就这么说定啦~! 珠海,听着多美啊,到处都是树,到处都是花园,偶稀饭这个名字

偶最稀饭滴悼词

Jonathan Trager, prominent television producer for ESPN, died last night from complications of losing his soul mate and his fiancee. He was 35 years old. Soft-spoken and obsessive, Trager never looked the part of a hopeless romantic. But, in the final days of his life, he revealed an unknown side of his psyche. This hidden quasi-Jungian persona surfaced during the Agatha Christie-like pursuit of his long reputed soul mate, a woman whom he only spent a few precious hours with. Sadly, the protracted search ended late Saturday night in complete and utter failure. Yet even in certain defeat, the courageous Trager secretly clung to the belief that life is not merely a series of meaningless accidents or coincidences. Uh-uh. But rather, its a tapestry of events that culminate in an exquisite, sublime plan. Asked about the loss of his dear friend, Dean Kansky,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and executive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imes, described Jonathan as a changed man in the last days of h